
陈澧是晚清学术集大成的人物,以其号“东塾”得名的“东塾学派”,成为清末学术主流。这位学术大家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除赴京赶考外,他一生几乎都在广州度过。本期,我们跟着陈澧的足迹来到越秀山。
点击观看视频
晚清广州书院林立,陈澧在羊城书院、粤秀书院、越华书院读过书。其中,粤秀书院创办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广东四大书院之首,原址位于现北京路书院街,今已不存。2013年,粤秀书院复建于越秀山。

越秀山上复建的粤秀书院
陈澧是货真价实的“学霸”,古文、地理、音韵、乐律无不涉猎,尤其擅长训诂与考据学。但他的仕途道路却比较坎坷。从24岁起,陈澧七次赴京考进士,历经19年之久,始终未能考取。此后,他钟情于教书、著述,成为一代学术大家。
越秀山上古树繁茂,是个清幽的办学之地。陈澧为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两所书院——学海堂、菊坡精舍,都建在这里。

越秀山航拍
陈澧24岁进入学海堂学习,这里的学风对他影响深远。31岁时,陈澧被聘为学海堂的学长,长达27年之久。学海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遭到严重毁损,战后修复重新开课时举行了一次盛大雅集,当时正是春天,木棉花盛放,学长陈澧便倡议用“木棉”为题,大家即席赋诗,成就了一场“木棉”盛会。
菊坡精舍创办时,58岁的陈澧已经是岭南德高望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担任菊坡精舍山长长达12年,传承学海堂的实学办学宗旨,推崇顾炎武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并重发展。在陈澧主持菊坡精舍时,讲学授课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培养了大量汉学、朴学人才,其中很多人成为“东塾学派”的中坚力量。菊坡精舍也因此成为广东继学海堂之后的又一学术重地,让广东“文风焕然改观”。

今粤秀书院内景
陈澧一生著作近120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东塾读书记》,是他后半生倾注心血之力作,直到临终前,他最关心的仍是《东塾读书记》的编撰。
《东塾读书记》对经、史、子及前代文字学著作作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和论述,最开始叫“学思录”,是陈澧在广泛阅读经史群籍时,勤奋摘录原始素材资料、批注按语评论的成果,后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更名为“东塾读书记”。
陈澧在广州方言的研究上也有建树。许多人觉得一些唐代之前的诗歌用粤语读出来,不但更加切合音韵,而且在语调和节奏上也更具美感。陈澧是第一个比较具体地论述这一观点的人,他写了一篇论文,叫《广州音说》,以《广韵》为审音标准,比较各地方音的异同,认为广州音最契合隋唐音,指出广州方音是因中原移民而保存了中原中古时代的音韵。

越秀山航拍
陈澧学识渊博,被称为“海内通儒”“东南大儒”,后人常将他与顾炎武、朱次琦相提并论。他的卓越智慧和才识,使日益璀璨的岭南文化大放异彩。
策划/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泽彬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泽彬、陆漪蔚、杜娟 实习生 吴芷柔
海报设计/涂晓彬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