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雄风 通讯员 朱小炜 范金凯
今天(5月25日)是5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城湘供电所职工金晓明的名字在值班表上。
如过去几十年那样,他泡上一杯浓茶,提前半个小时坐进了值班室,“早点到,能定定心,和上一个班次的师傅做好交接,工作上可不敢出差错。”
这也是金晓明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值班日,从十七八岁就开始被喊“金师傅”的他上个月过完了自己的60周岁生日。6月1日起,他将告别“电力人”的身份。
“老金,早,这几天在办手续了吧?”褚灿华是金晓明的老搭档,只要值班,两人基本都在一起。明年此时,他也将退休离开岗位。
如千万个普通电力职工那样,金晓明和褚灿华多年如一日坚持着。两位老师傅即将退休之际,我们也来听听他们“那些让灯亮起来的时光”。

金晓明(左)与褚灿华在萧山某小区安装电能计量表。 范金凯 摄
“零差错”靠的是什么
上世纪80年代,从学校毕业后,金师傅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在高压电塔下,管理维护用于电网调度的载波微波通信系统。当年,褚师傅恰好也是同岗位的学徒。简单来讲,他俩就好比是“通信员”,负责在大电网中通联调度信息。
“在那个只有手摇电话机的年代,我们要通过观察电子管的明暗变化记录下相应的信息,再传递出去。若相关设备损坏,就要第一时间修理。”金师傅说,每50公里一座电塔,每座电塔上都有六七个人组成的班组24小时倒班,绝不能让调度信息中断。
金师傅和褚师傅就像两颗“螺丝钉”,在萧山远郊的高压电塔上牢牢地“钉”了七八年,期间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那时没有智能化设备,除了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只能更加专注和仔细,数据反复看、反复查,时刻紧盯。”回想起那段时光,两位师傅都说,是比较枯燥,时间长了,也有点寂寞,但精益求精和“零差错”的考核底线让当年的两位小伙子感受到了“电力人”的工作态度。
“现在就方便多了。”金师傅指着值班室内的大连屏说,全萧山区高压专变用户的实时用电情况在这一张图上都能看到,哪里有问题一清二楚,系统甚至还会通过自检,自动提前发出故障预警。
“这些设备还在不断更新。班组里就属我和老金岁数最大,有时候搞不懂,就向年轻人请教。”褚师傅笑笑说,他们也算是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

褚灿华在萧山某小区安装电能计量表。 范金凯 摄
时代在变,专注和仔细不会变
在金褚二位师傅从业的40多年里,城市快速发展,电网越织越大。
从通信岗位上“毕业”后,金师傅做过一段时间行政工作,后转入萧山区城厢供电所高压供电班任职。褚师傅则在现滨江区管辖的变电站内长期工作,于2016年和金师傅成为同事。
两位师傅后来的具体工作内容是受理用户的用电申请,现场勘察并出具接电方案后再上门安装电能计量表。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装电表通电’,2021年之前,我和老金是这项工作前后两道流程的经办人员。”褚师傅说,那时候,他负责受理申请、审核各类表格,金师傅则负责具体的现场工作,两人配合默契。随后的2021年至今,由于工作流程变化,褚师傅也开始跑现场。
“我俩装的电表加起来估计有一万多只吧,遍布萧山。有时候想到这些电表的背后是一个个热闹的工厂和写字楼,心里还是蛮有成就感的。”金师傅说。
“装电表通电”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听上去那么容易,操作工艺上,一颗螺丝安装不慎就可能会影响用户用电,反过来也会让大电网的后端数据统计产生误差。
“我们的‘土办法’还是有用的,这个岗位同样需要专注和仔细。当然,和电力通信工作一样,装电表也有‘新办法’。”金师傅说,随着安装工具、规范和计量方式的迭代,现在的电表安装耗费工时更少,检修较方便,电能计量也更为准确,“也就20年左右光景吧,那时候的电表安装没有固定位置,有些很高,有些又很隐蔽,我们去检修,来回总要耗上大半天。”
说到这里,金师傅不由地站起身来用手比划起来,那么高的电线杆,他们经常要爬上去检修。有一回冬天下雪,去现场骑了半个小时自行车就已经很冷了,一到上头被风一激,更冷了。
“但干了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临到了退休,心里也是越来越踏实,我们的供电可靠性更高了。”金师傅感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