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全新打造、星光熠熠的2025年美网混双赛事昨日拉开帷幕,16对临时组合大多由单打网球巨星配对组成,比赛在两天内就决出冠军,赶在美网单打正赛开赛前结束。
这场被美网包装成“网球嘉年华”的改革,为本不受关注的混双赛事赢得了久违的流量,却在悄然间侵蚀着双打项目的根基,更将对网球运动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
今年美网对混双赛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赛提前至单打正赛前开打,全程压缩至短短两天;100万美元的冠军奖金是去年的五倍;除决赛外,每盘比赛均采用“四局制”而非传统的“六局制”决出胜负;若一局比分战至40比40,则直接通过“决胜分”定胜负;若前两盘战成1比1平,则通过10分制决定最终的获胜者。

由于单打赛事对体能消耗极大,双打与单打赛程基本同步,鲜少有顶尖单打选手出战大满贯混双比赛。而本届美网通过诸多调整,希望吸引明星参赛。参赛的16对组合大多为单打明星——八对凭借男女选手的单打排名总和入围,另八对通过外卡获得资格。
从参赛阵容来看,美网混双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阿尔卡拉斯配对拉杜卡努的消息登上各大媒体体育新闻头条,德约科维奇携手同胞达尼洛维奇出战,斯瓦泰克与鲁德、弗里茨与莱巴金娜等顶尖单打强强联合也备受关注。唯一的双打专项组合是意大利卫冕冠军埃拉尼与瓦瓦索里。美国网球协会官员认为,星光熠熠的参赛阵容及其引发的关注度,已证明这项改革的合理性。
单打巨星们对新赛事跃跃欲试,与双打专项选手们的失望与愤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届美网混双参赛资格与单打排名直接挂钩,这让专攻双打的选手几乎没有入围的可能,他们直言自己被彻底排挤出了赖以生存的舞台。女子双打世界第一西尼亚科娃直言:“当两位双打世界第一都无法参加这项赛事时,可能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面对质疑,美国网球协会却将责任推给旧赛制。他们认为,过往的赛制导致了混双关注度低迷,唯有改革才能改变这一点,从而推动网球运动发展;而混双比赛进入阿瑟·阿什、阿姆斯特朗等中心球场举行,并且利用单打正赛前一周的时间,一定可以为混双带来全新的变化。
作为这次改革的推动者,前大满贯双打亚军、美国网球协会负责人埃里克・布托拉克毫不讳言:“这套赛制的核心目标,就是让网坛最顶尖的明星们能搭档登场。”过去一年里,布托拉克花费了大量时间与这些明星沟通,甚至“软磨硬泡”,最终设计出一套符合他们需求的赛制。
不可否认,“明星优先”的策略确实在短期内提升了公众对混双的关注度。为了提升赛事的娱乐性,转播方ESPN(娱乐与体育电视网)甚至在每盘间隙增设即时采访环节。但这次改革相当于将混双逐出大满贯竞技比赛项目,使其沦为一场彻头彻尾的“明星表演秀”。
对于双打名将而言,这种为单打明星量身定制的模式只是为商业利益服务,不仅稀释了大满贯奖杯的含金量,更会动摇双打项目的根基。

2024年澳网与温网混双冠军得主、波兰名将泽林斯基在社交媒体上讽刺道:“一年内两夺大满贯混双冠军,竟连美网这场表演赛的参赛资格都拿不到。多谢主办方取消我的资格,还真是‘人人公平’啊!”上届美网混双冠军得主埃拉尼虽然获得参赛资格,但她直指美网混双已经沦为只追求娱乐效果的“伪赛事”,这是对“所有混双选手的不尊重”。
这场关于美网混双改革的争议,本质上是商业利益与竞技意义孰轻孰重。美网的改革能在短期内收获流量,但从长远来看,将摧毁网球双打项目的人才生态。
如果其他大满贯赛事仿效美网,那么绝大多数双打选手将失去亮相大满贯舞台的机会,年轻球员也不会再把双打作为职业选择,最终导致双打项目整体水平滑坡。网球运动赖以生存的项目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终将遭遇无法逆转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