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 孙思淼
盛夏八月,拂过耳边的风都带着躁动的气息,炙热的阳光从头顶倾泻而下。此时,来到位于绵阳梓潼县观义镇的池塘村,驶进一条乡间小道中,只见在围墙围出的空地中,一块刻着“关基井”的石碑在蓝天白云间静静矗立。当微风吹过围墙外树木发出“沙沙”的声响,似在诉说此地曾历经的一段峥嵘岁月,和那些令人难以忘却的往事。

刻着“关基井”的碑石
空旷的山野中,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的超深井——关基井,就在这里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细细观看,亮黄色铁架上的斑驳锈迹,四周陈列的珍贵黑白老照片,都让来访此地的观众,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数十年前的场景:那是1974年12月17日,朔风呼号中,高耸的井架在山梁上立了起来,钻头开始一寸一寸地向地层下挺进……
岁月流转后,整整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如今,正在四川如火如荼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关基井被列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就在暑热未退之时,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了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党群工作部的张丽耘,她生动的讲述,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峥嵘往事和不朽精神徐徐道来。

关基井
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超深井
历经三年的关基井创下10项纪录
“关基井,全称为‘四川盆地梓潼老关庙构造基准井’。它的故事,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起。”说起那段岁月,张丽耘的语气中带了些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兴奋。彼时,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美苏争霸愈演愈烈,这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比拼和竞赛。而在能源与科技领域,钻探超深井成为大国实力角逐的新战场。“20世纪70年代,只有美国和苏联能够钻出超7000米的超深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基井的诞生就格外具有意义。
可钻探超深井绝非坦途,它需要多项科技的强力支撑。经过专家团队反复测绘、深入分析论证与多次研判会商,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四川盆地,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让这里成了钻探超深井的理想区域。“最终,选定在四川绵阳梓潼县观义镇池塘村3组,开启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超深井——关基井的钻探征程。”
1974年12月17日,那是对于7001钻井队来说终生难忘的日子。朔风呼号中,钻头开始一寸一寸地向地层下挺进,一钻就是3年。而7001钻井队,就是担任钻井任务的团队。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队员齐聚在此,组成了一支钻井先锋队。无论酷暑隆冬、风吹雨打,他们犹如大树一般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夜以继日地开启探索和实践。

当年关基井钻井现场全貌
终于,在1977年12月4日,历经一千多个日夜后,关基井顺利完钻,井深达7175米。“关基井的顺利完钻,使中国成了当时世界上第四个能钻7000米以上超深井的国家,并保持亚洲第一深井纪录长达25年。”不仅于此,关基井创造了中国钻井深度最深、地层压力最高等10项纪录,还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四川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
同时,关基井更是一口名副其实的“争气井”。在关基井所创下的纪录,革新钻井工艺技术,和助力油气地质研究等价值之外,它带给国人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力量。“它打破了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垄断,也彰显了中国在超深井领域的技术实力,极大增强了我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时至今日,关基井仍是当代石油人的精神坐标,也将这种精神深刻铭记,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暴雨夜中的人力抢险
“争气井”背后的7001钻井队
从1974年12月17日开钻,到1977年12月4日完钻,井深达到7175米。在四川盆地的深山田野中,7001钻井队的队员,与清风朗月为伴,在这里度过了一千多个日夜。这段长达三年的岁月,他们战天斗地,在这方天地中将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壮丽篇章书写,期间也涌现出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故事。
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的退休职工刘汉贤,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将时光倒转到50年前,年富力强的他正是当时钻井队的队长。他至今记得为了钻出“争气井”,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雨夜中进行人力抢险。

7001钻井队干部职工分析井下钻头使用情况
据刘汉贤口述,那是1976年7月的一个深夜,突如其来的风灾席卷井场,当时正是钻井的关键时期。风雨交加中,井场一片漆黑,井场机房房顶全部被揭开,钻具还在井里。为了防止卡钻,大家纷纷带上各种工具,跑上钻台,喊着号子,冒雨扳动钻杆进行人工开钻,最终化解了险情。
“当时下着暴雨,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队员们内心深处坚强的意志,汇聚成了无往不胜的力量,让我非常感动。”张丽耘仍能回忆起听到这段故事时的震撼。在关基井建设期间,钻井队秉持着保障生活、服务生产的理念,在全力推进钻探工作的同时,组织部分人员开展农副业生产。“他们开辟小农场,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还饲养了数十头生猪呢。”
被列入“四普”新发现
继续在当下书写故事
在盛夏时节,走进池塘村的田野间,在写着“关基井”的石碑下,这口“争气井”的井口仍完好无损地屹立在此,来到此处的观众都不免驻足凝视。在2023年,关基井被授予“中国石油工业遗产”称号,细看关基井的周围,已不再是当年贫瘠的景象。

关基井
据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自2023年底启动后,梓潼文物部门经过现场普查,将关基井作为新增文物点予以普查登记。在2024年初,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也对关基井进行了文化升级打造。又在同年5月至11月,镇政府对进站道路路面进行拓宽及硬化提升,并结合梓潼红色文化,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整体打造提升。如今,深化关基井文化脉络的梳理凝练和活化利用等相关工作正在持续开展中。2025年5月,关基井被列为梓潼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几年,我们前后开展了两次关基井历史物品征集活动,公开征集当时的‘三老’物品(老物件、老照片、老史料)。在这过程中,也征集到不少照片和物件。”同时,细看小院内的围墙上,陈列20余幅老照片,将当时的场景生动展出。现场更通过“文字解说+历史照片+视觉展示”的形式,全面呈现关基井的奋斗历程和光辉篇章。

如今关基井旁的老照片
如今,关基井也被纳入了绵阳市梓潼县红色旅游路线。在青山绿野间,作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关基井的故事被书写在半个世纪前的艰苦奋斗中,被书写在当代石油人的精神传承中,也将被书写在未来的不朽篇章中。
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