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搬进安置楼 开启新生活
夏日的泾川县太平镇七千关村,蝉鸣声中夹杂着搅拌机的轰鸣。站在即将封顶的新房前,村民李改明望着远处崖壁上若隐若现的旧宅痕迹,长舒一口气,他说:“再也不用半夜听着雨声睡不着觉了。”这片8.5亩的川地安置点,13栋新房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其中2户已挂上喜庆的窗帘,等待主人入住。
村支书石小红的办公桌上,至今摆着去年汛期拍摄的照片,暴雨冲刷后的崖壁裸露着裂缝,最近处距离民房不足5米。“像这样的隐患点,我们村有7处,涉及13户人家。”石小红的手指划过卫星地图,那些散落在海拔1200米崖线上的红点,记录着村民“晴天怕落石,雨天愁滑坡”的日常。
转机出现在2023年冬季。太平镇组建的“地灾搬迁攻坚队”带着地质专家三进七千关,无人机航拍、土壤取样、位移监测……厚厚的勘察报告最终指向川区那片向阳缓坡。“这里不仅地质稳定,而且距主干道仅300米,配套学校、卫生室都在2公里生活圈内。”太平镇党委副书记卢鹏涛介绍,为打消群众顾虑,镇里先后组织5次“搬迁听证会”,用沙盘模拟不同选址的防灾效果。

在户型设计室,四组微缩模型生动展示着“安居套餐”,81.32平方米的精致两居,116平方米的温馨三居……每种户型都配套了储物炕、光伏屋顶预留口等“乡土定制”元素。最让村民惊喜的是“成本透明墙”——每平方米造价精确到分,政府补贴10万元后,81平方米户型自付仅需4.1万元。“我家选的116平方米,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卖完花椒再还,压力也不是很大。”李改明的新家,阳光正透过落地窗洒在崭新的瓷砖上。
凌晨五点的工地上,质量监督小组组长杨老汉已开始巡查。这位当了20年泥瓦匠的老党员,口袋里装着“挑刺三件宝”:水平仪、卷尺和施工图。“混凝土养护差半天都不行。”在他严格监督下,项目创造了连续110天“零整改”的纪录。
夕阳西下,首批搬迁户王翠花家的厨房飘出阵阵饭香。崭新的集成灶上,高压锅正“噗噗”冒着热气。“以前在崖上烧土灶,一顿饭做下来满脸灰。”她推开窗户,指着远处的产业规划图说,明年那片川地要建蔬菜大棚,儿子说要去学种植技术……
在这场“崖边”到“川地”的迁徙中,太平镇用“科学选址+民主决策”破解“搬得出”难题,以“阳光建造+多元监督”保障“住得安”,通过“产业配套+金融扶持”实现“能致富”。当秋风吹过七千关村,43个村民将在新居迎来第一个安稳的雨季,他们的故事,正成为陇东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生动注脚。

记者了解到,2025年泾川县搬迁对象54户,涉及5个乡镇12个村178人,其中安置太平镇七千关村13户、飞云镇南庄头村11户,其他村分散安置30户,目前54户已全面开工建设。(赵啸林 赵珍珍)
丨来 源 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丨审核丨杜发强 刘英娜
丨 编辑丨张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