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刘青霞)深夜的练琴声、清晨的装修敲击声、天花板上不断蔓延的水渍......这些看似琐碎的邻里矛盾正影响着日常生活的幸福感。连日来,记者走访乌鲁木齐市多个社区发现,随着城市居住密度增加,噪音、漏水、公共区域占用在邻里矛盾中较为集中。如何破解“对门不相识,相识即相争”的困局?4月29日,“晚报融媒·帮您办”律师团成员、新疆世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建勇,通过真实案例解读化解之道。
漏水纠纷:从“踢皮球”到明责任的破题钥匙
李先生家住5楼,他家的客厅天花板渗水严重,墙皮大片剥落。经专业人员仔细检查,是6楼住户家防水层老化惹的祸。看起简单的一件事,却让刘先生困扰许久。
“6楼的房子出租了,房东让租客负责,租客反驳是房屋老化是房东的责任。”刘先生说,他们各执一词,却苦了他家。
张建勇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等行为侵害相邻方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责任认定往往并非易事,需要专业鉴定机构介入。作为律师,建议当事人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拍照、录像,记录漏水情况,必要时可申请公证,同时委托有资质的评估公司,对你为此所要花费的费用进行作价评估,为后续维权提供有力支撑。若协商无果,可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这场纠纷。
噪音矛盾:在“我的自由”与“你的权利”间找平衡
深夜,小区的业主群里,一条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三楼的邻居,能不能别再弹钢琴了?孩子明天还要上学!”
随后,微信群里一番“唇枪舌战”。
米东区公安分局东山派出所金河社区民警龙强,从事社区调解工作多年,他无奈地说,噪音纠纷是目前接警量较多的邻里矛盾之一。最近他调解的一个案例中,楼上住户的小孩每天练习跳绳,而楼下住着一位需要静养的病人,双方为此多次发生激烈争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虽然对夜间噪音有明确规定,但白天的噪音管理却更多地考验着邻里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
张建勇律师说:“作为律师我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当事双方不妨约定一个合理的时间段,比如避开早晚休息时间,让彼此都能拥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其实,很多时候,邻里间的矛盾仅仅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产生的,只要大家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空间之争:厘清“我的”“你的”“大家的”界限
小区里,公共空间的占用问题很容易引发邻里间的矛盾。张建勇律师介绍了一个案子:某小区一楼住户在门前公共区域擅自搭建花架,这一行为引起了二楼住户的强烈不满,认为花架不仅影响了自家的采光,还存在安全隐患。
张建勇律师介绍说,根据《物业管理条例》,公共区域属于全体业主共有,个人不得私自占用。但很多住户存在“门前三包”的误解,认为门前的空间就是自己的“私人领地”。这类纠纷往往需要居民纠纷调解组织和物业公司及时介入。
理性维权三步走,友好协商排首位,平衡利益是关键
面对邻里纠纷,张建勇给出了专业的建议:首先,要保持冷静,尝试友好协商,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诉求,倾听对方的意见,平衡各方利益,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其次,如果协商不成,要收集好相关证据,如照片、视频、证人证言、委托公证处做现场证据保全公证,委托作价评估损失等,必要时寻求物业或居委会的帮助,让他们从中斡旋调解;最后,如果调解仍然无果,再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邻里纠纷我不建议一开始就想着诉讼解决,诉讼应该是最后的选择。” 张建勇律师说,因为邻里纠纷往往“赢了官司,输了人情”,可能会影响双方长期的相处关系。毕竟,在一个社区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才是幸福生活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