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必吃清单+1!鄂尔多斯这种金黄软糯的传统美味,你吃过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21:16:00    


米浆蒸作嫩鹅黄 甜糯盈唇齿颊香
莫问人间何味好 炊烟起处是家乡
在80、90后的记忆里
每到清明时节
准格尔旗人家家户户
都会支起铁制鏊ào
烙制米香四溢的米黄儿
历经岁月变迁
这一习俗依旧承载着
人们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一大早,记者在准格尔旗龙口镇马栅村集市上看到,已有不少摊主开始支起小火炉,架上油亮的鏊子摊起米黄儿,不时有顾客前来购买。


“我年年都来这买米黄儿,我们老家就是这儿的,现在住沙圪堵,买点回去给家人们吃。”顾客王女士说。在米黄儿摊主邬二婵的摊位前,她将精心准备好的米糊舀到烧热的鏊子上,随着“呲啦”声响,米糊迅速凝固,不一会儿,一张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米黄儿便新鲜出炉。“做了八九年了,用的今年的新糜子,推下以后推成米,然后就用开水淘,淘过再用开水泡,泡上一天多,第二天就可以磨,磨下后再撕,撕好后再发,发好以后就可以把苏打兑上摊了。”邬二婵耐心地给记者说着制作的过程。


米黄儿是准格尔人的乡愁。邬二婵说每到清明节的时候,米黄儿的生意特别好,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一千张左右。许多在外工作的游子,都会特意回来品尝米黄儿,感受家乡味道。“用这个黄鏊子摊出来的米黄儿又香又好吃,如果用其他的比如电饼铛等摊出来是做熟了,但没这个好吃。人们生活虽然好了,但是每到清明节的时候,还是会专门来马栅吃传统的米黄儿,吃的是记忆,吃的是味道。”邬二婵说。



清明吃米黄儿,是准格尔旗延续多年的习俗。米黄儿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更成为人们传承民俗、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让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春光明媚 杏花怒放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
来准格尔旗龙口镇
听听“嗞喽”的摊米黄儿声
闻闻糜米香中夹杂的酸甜味道
尝一尝金灿灿的米黄儿
到底是个啥味儿
浏览浏览鸡鸣三省的大美风光





来源:准格尔旗发布(记者:鲁敏 王慧琴 韩媛 周悦)
编辑:吴卓群
校对:刘璟璐 杨晶宇(实习)
审核:杨阳
终审:田坪

相关文章

    沈阳市23家企业获评第五批“辽宁老字号”

    日前,第三届中华老字号(东北)博览会在辽宁工业展览馆开幕,中街冰点、老龙口、光陆电影院等全市20家老字号企业参展。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百年品牌以创新姿态集中亮相,充分展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活力。博览会期间,在2025中华老字号全民乐享(辽宁)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公布了第五批“辽宁老字号”84家企业名录

    给学生发“读书种子”,高校这样开启读书节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邱伊娜 通讯员 程振伟 张晓泉 刘璐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午时分,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下沙校区图书馆门前广场,五位教授组成的“文化大使团”,将一个个布袋“传授”给学生。五位杭电教授送出“读书种子” 学校供图“我们希望,将读书精神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寓意‘读书种子传递’计划。”杭电

    不管什么牌子的手机,建议不要套手机壳,严重的话可能会危害健康

    走在地铁里扫一眼,十个人手机九部套着壳。有人手机还没拆封,购物车早塞满了各种图案的手机壳;有人三天两头换 "新皮肤",手机壳比衣服还多。这看似平常的小习惯,背后藏着多少意想不到的 "雷区"?全民 "壳化" 时代:手机的 "第二层皮肤"如今的手机壳市场,简直是个花花世界。从几块钱的卡通软壳,到几百元的

    小情侣一战成“硕”,双双被中国科大录取

    近日,合肥师范学院同班“学霸情侣”阳俊毅、余佳颖一战成“硕”,双双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引发同学们直呼,“慕了慕了,这是什么神仙爱情故事!”同班情侣携手“闯关”中国科大阳俊毅和余佳颖,这对来自合肥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021级生物制药班的同窗情侣,最近双双收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

    跟随神秘的“伊莉丝”,活在当下,无所畏惧

    2025年4月9日,由策展人Peter H.与艺术家Michael Huang共同呈现的《小丑伊莉丝》(The Joker Elise)展览在上海TBCA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本次展览由P&M Studio出品,以期探索“放弃控制”和“活在当下”的理念。展览围绕神秘的伊莉丝展开,她完全拥抱失控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