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

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正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以《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蓝图,迈向国家中心城市与“一带一路”枢纽的新征程。西安将以秦岭山区和渭河流域为重点,构建“一屏、一带、多廊、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一屏”筑根基:秦岭北麓生态屏障

按照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分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严控核心保护区内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严控一般保护区内开发建设强度。开展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促进山区生态功能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推进黑河、涝河、沣河、灞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实施陆域水域生态廊道修复等工程,充分发挥秦岭山区整体生态屏障功能。
“一带”焕新颜:渭河生态景观带

强化渭河干流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加强植被绿化、入河口湿地综合治理、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分段差异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清淤疏浚、堤防整治、绿道建设、滩区治理等工程,加强湿地保护,实现流域生态流量保持和水生态系统提升。因地制宜完善体育休闲、文化设施等功能配套,打造集聚生态涵养、景观游憩、通风廊道、洪水行泄等复合功能的渭河生态景观带。
“多廊”“多片”:编织绿色经纬
保护渭河支流水生态廊道、交通干线生态景观林带构成的多条渭河平原生态廊道。以渭河重要支流为重点,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构建水清岸绿河流生态廊道;以环山路、京昆高速、连霍高速、绕城高速、310国道等主要交通干线为重点,推进沿线宜林区造林绿化,营造层次丰富、色彩多样的生态景观林带。
保护重要生态片区,包括自然保护地、台塬边坡、湿地滩涂和重要湖库等。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保护黄土台塬特色地貌,有序推进三角洲地带湿地生态修复,加强重要湖库保护。
“最严格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以及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共3795.65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及渭河河道。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建设,加强陕西涝峪羚牛省级自然保护区等6处自然保护区、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等18处自然公园,临潼区骊山、蓝田县玉山2处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秦岭山地为重点,保护大熊猫走廊带、羚牛迁移廊道等生物迁徙通道,加强秦岭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推进秦岭国家植物园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建设。
“以水四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合理调整用水结构。强化秦岭水源涵养区保护管控,重点加强黑河金盆水库、石砭峪水库、田峪水库等水源保护区保护。
面向2035年,西安将坚定守护国土空间安全底线,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拥抱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推动城市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这座千年名城在守护秦岭祖脉、活化渭河生态的实践中,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答卷。
来源: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