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份,青岛槐花又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养蜂人,今年58岁的程忠亮就是其中之一。18岁开始,他就跟随父辈走南闯北放蜂采蜜。1995年,他第一次来采槐花蜜,此后30年未曾间断过一次。他每次停留一个月左右,积累了几百个忠实客户。作为追花人,青岛只是其中的一站。每年3月份,他跟老伴从老家安徽黄山出发,算着花期一路向北,一直到10月份左右才返回。每一次出来,行程超过2000公里,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帐篷就是临时住所。一般情况下,他们能挣十来万。如果遇到洪水,有可能一年都白干。5月8日,记者就走近追花采蜜40年的陈忠良,听听放蜂人背后的苦与甜。

追着花期一路向北, 行程2000公里
“5月4号我们才来青岛,这里槐花正好盛开。”5月8日,记者在李沧区四流中路上见到了养蜂人程忠亮。他来自传统的养蜂村,初中毕业以后,就跟着老乡养蜜蜂。“我们那会没这么多工作机会,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养蜜蜂,就学了这门手艺。”程忠亮说,他们算是最传统的养蜂人,每年跟着花期走。

3月份,他们就老家出发,先是到南京采油菜花,然后一路向北转战徐州、临沂、青岛和临朐等地。每个地方的花期不同,大部分停留半个月左右。在青岛,他们主要采集槐花和荆条花,停留一个月左右。
1995年前,他和老乡的足迹最远到东北。1995年,他跟老乡来了一次青岛,此后都会在这个时间到来,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年。
“在青岛有一批固定的客户,大概几百人。”程忠亮说,一般七八天会收一次蜂蜜,一斤40元。每年到了三四月份,很多老客户都会提前打电话咨询。他们每年扎帐篷都会选择固定的点,自己省去了麻烦,也能尽快把蜂蜜卖掉。
“搬最累,一个蜂箱就七八十斤,都得用扁担挑到车上。”程忠亮说,他们一般两口子出来,能照看七八十箱。一年忙活八九个月,行程差不多2000公里,正常情况下能挣十来万。

野外放蜂最怕大雨,曾一次损失十多万
“也就冬天我们在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寻蜜。”程忠亮说,在野外扎帐篷,最难受和最危险的就是夏天。
每年七八月份,进入汛期以后,他们最担心遇上台风过境。2018年,他在临朐就赶上了暴雨天。晚上下起瓢泼大雨,附近的河水倒灌,直接把帐篷就淹了。他们随身携带的行李全被冲走,七八十箱蜜蜂也被淹死。“保命要紧,我们赶紧跑到高处躲避,蜜蜂只能听天由命。”程忠亮说,这一下子损失了十多万,一年都白干了。
对于他们这些走南闯北的放蜂人来说,几乎每年都会有人遇到。“有一个老乡遇到洪水, 钱包都没拿就跑了出来。”程忠亮说,为了相互有个照应,他们经常两三家一起出行。遇到突发情况,相互之间也能提个醒。
“夏天帐篷里闷热,蚊虫到处飞也是最难熬的时候。”程忠亮说,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吃这个苦,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
日渐消失的放蜂村,从几百人只剩几人
“以前我们村里几百人几乎都养蜜蜂,现在只剩下几个人。”程忠亮说,早年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跟着父辈学养蜂。这些年经济不断发展,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行。
“主要原因就是太苦,而且收入也不高。”程忠亮说,比如到了他这个年纪,已经有了孙子。3岁大的孙子,从1岁断奶开始就跟着他们走南闯北。很多人为了看孩子,就放弃养蜂,在家门口找份工作。
等明年开始上幼儿园,老伴就得在家接送,他只能一个人出来。“没有其他专长,也适应了这个工作,一个人就少干点。”程忠亮说,他养了一辈子蜜蜂,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等将来实在干不动了,他才会考虑休息。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