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自广州的高水平医院全力支撑、托举下,惠州龙门创新构建“1+3+16+154”省-县-镇-村四级联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三院合一”改革为核心,整合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为总医院,联动16家乡镇卫生院、154家村卫生站,实现医疗资源全域统筹。通过资源集约、三甲托管、智慧赋能,县域内住院率提升6.5%,运营成本降低18%,累计为当地患者减负超1.1亿元(含基层诊疗节省500多万元、药械成本节省1800万元、检查及交通费用节省8500万元),服务能力与技术实现“双提升”。
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获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5项创新案例全省推广,2024年荣获“医共体建设标杆奖”,成为县域医疗改革样板。

三院合一后,各级专家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破局“同城竞争”:
三院合一降成本 资源集约提效率
龙门县直面县级公立医院“重复投入、同质竞争”难题,在全省率先推行“三院合一”改革,将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整合为龙门县总医院,实行“一套班子管理、三个院区运营、差异化专科发展”模式。人民医院主抓急救、重症与手术科室,中医医院强化中医药诊疗,妇幼保健院专攻妇女儿童健康,12个共享科室(影像、检验、手术室等)实现设备与人员全县统筹。
改革后,医疗设备重复采购减少120种,行政岗位精简30%,运营成本从“1+1+1=3”降至“1+1+1
借力三甲托管:
学科技术双突破 家门口享优质资源
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面托管为契机,龙门县总医院构建“一年强基、三年提质、五年跨越”阶梯式发展体系。珠江医院派驻11名专家长期驻点,覆盖急诊、肿瘤、肾病等10个高外转率病种专科,新增内分泌代谢科、肾内科等5个住院病区,病床使用率提升13%,累计回流住院患者超400人次。
三甲资源平移成效显著,50项新技术落地县域,包括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超声引导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等,微创外科迈入智能化时代;心血管介入年手术量达1451台,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3.18%。同步建成远程影像、心电诊断等“六大共享中心”,2024年完成远程诊断服务30万人次,节省群众检查费用1800万元,实现“基层拍片、县级诊断”的高效模式。
机制创新活基层:
人才+智慧双轮驱动 镇村服务提质增效
为破解基层“人才荒”,龙门县出台《资助定向培养紧缺医疗人才实施办法》,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25万-150万元安家补助,累计投入1649.65万元资助238名医学生定向培养,193人返乡服务,其中150人扎根乡镇。基层医务人员薪酬实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收入较2018年增长37.44%,与县级医院持平。
龙门还利用智慧平台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了县域医共体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县镇村三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群众在乡镇卫生院以一级医院费用享受县级专家诊断,单次DR检查费用节省6元,2022年以来累计节省群众医疗及交通费用8500万元。总医院22名科主任挂职乡镇分院副院长,常态化开展联合门诊、带教查房,2024年基层诊疗量达2.1万人次,一二级手术量同比增长100%,节省群众费用500余万元。
筑牢健康网底:
慢病医防一体化 镇村服务全覆盖
龙门县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网络,依托慢病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对22559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行“红黄绿”分级管控,糖尿病控制率达68.10%,高血压控制率达75.91%,均高于国家指标。试点“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模式,龙潭镇医养中心配备22张床位,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与养老一体化服务,累计接收13位老人,解放19个家庭劳动力。
对于网底的村级卫生服务机构,龙门县也在持续夯实。全县154个村卫生站实现医保“一站式”结算,2024年累计服务31.8万人次;家庭医生签约率达71.92%,5家卫生院达国家优质服务推荐标准,14家达基本标准。通过“三制六统一”镇村一体化管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的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粤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