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徽萧县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1:24:00    

近年来,安徽萧县围绕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目标,持续深化非遗对赓续历史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认识,全力推动非遗规范化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激活萧县非遗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让萧县非遗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目前,该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7项、市级19项、县级211项。

萧县非遗公园鞭打芦花。

打造传承阵地,展现非遗魅力底蕴。建立非遗传习基地。积极依托全县丰富非遗资源,大力实施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建设工程,先后建成非遗公园、县文化馆、‌伏羊宴加工技艺、‌萧县麦秸画技艺4个非遗传习基地;在非遗公园内精心设计萧县坠子、萧县石刻、渔鼓道情、鞭打芦花、萧县书画等非遗主题雕塑,集中展示萧县特有的文化内涵;定期开展非遗技艺培训,创造性传承县域优秀文化。‌拓展数字化平台。通过非遗影像记录、线上非遗集市及直播展演,构建“实体+云端”传承网络。扎实推进‌校园传承工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指导各校依托本地资源设立校园非遗课程,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

融入重大活动,彰显非遗时代价值。紧抓春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伏羊美食文化节”“葡萄采摘节”“十月古会”等重大节点,举办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以展演、出售非遗产品等形式,推介萧县非遗项目,推动民俗文化从历史场景向现代生活转化。‌坚持“溯源、寻根、凝心、铸魂”文化定位,深挖非遗资源,创新制作非遗作品,积极参与域外各种展示活动,不断提升渔鼓道情、萧县书画、萧县剪纸等文化项目的知名度,大力弘扬萧县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萧县剪纸、萧县书画等多次在央视精彩播映,广受赞誉;渔鼓道情非遗表演多次在省级以上平台精彩亮相,展露非遗魅力,呈现萧县文旅的高光时刻。

萧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渔鼓道情驻场演出。

壮大特色产业,助力赋能乡村振兴。聚焦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力促非遗消费、大抓工坊建设、培养非遗网红,推动“小工坊”成为“大产业”。大力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促消费活动,在办好“萧县伏羊文化节”“萧县书画艺术节”等品牌活动的同时,带动萧县非遗产品热销。设立非遗工坊4家,全部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加强‌文旅融合开发,以皇藏峪景区、水墨圣泉古镇为载体,植入非遗展演、民俗体验等业态,打造“非遗+旅游”产业链;强化‌产品创新转化,鼓励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并通过非遗集市、电商平台扩大市场渗透。

下一步,该县将充分发挥本地文旅资源优势,持续赋能非遗融合发展,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以非遗为亮点的文旅融合新业态,让非遗在旅游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推动非遗创新创造出新出彩,打造非遗展示交流中心新文化地标,激发文旅发展新活力;将全面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持续做大做强萧县中医、萧县书画等非遗金字招牌,扩大萧县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张祖北 文/图)

相关文章

    文旅商农融合,这场K歌大赛点亮桃园夜经济

    【来源:上观新闻】7月26日晚,由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和大团镇共同主办的“2025浦东·品桃节夏日K歌大赛”在大团镇赵桥村上演。此次活动以文化为媒,通过“文化+农业+消费”的创意融合,为大团镇品桃节注入文化活力,奏响乡村振兴的甜蜜交响曲。决赛之夜,浦东各街镇的选手们在舞台上尽情绽放,情歌的婉转、

    九龙坡:“文明种子”遇沃土,“十大行动”催开满城幸福花

    “以前过马路提心吊胆,现在车让人、人快走,心里踏实多了!”在九龙坡区杨家坪商圈附近的斑马线上,市民张大爷的感受,道出了九龙坡悄然变化的日常。这些变化,源于一颗颗“文明种子”在九龙坡的深耕厚植。文明成果展示。2024年8月1日,九龙坡区召开城市现代化治理十大行动动员部署会议,正式启动相关工作。该行动计

    千架手风琴奏响丝路华章——探访全国最大手风琴博物馆背后的文化交融

    来源:中国日报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这座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手风琴之城”,一座藏有10国千架珍品手风琴的文化展馆正用悠扬琴声诉说多元文化交融的故事。作为全国收藏最全的手风琴博物馆,塔城市手风琴文化展馆不仅见证了乐器演变的百年历程,更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独特名片。跨国琴缘:从1架到1

    兰州新区年产40万吨铸锻产品项目开建

    中国甘肃网7月24日讯据兰州晚报报道 7月23日,兰州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组团发展迎来新篇章,由瑞昶(兰州)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2.58亿元、年产40万吨铸锻产品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据了解,瑞昶(兰州)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铸锻产品项目主要利用废旧钢铁重新回炉冶炼铸锻造后,

    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文化主体性——智库报告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精神基石

    从考古遗址的文明探源,到多彩非遗的活态传承;从千年古厝的焕然一新,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修缮保护;从新大众文艺的生动实践,到“文化+”新业态纷纷涌现……传统与现代共生、本土与全球对话,具有鲜明主体性的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融汇、生长,为新时代新征程厚植精神根基,提供不竭滋养。“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