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锐视角》专栏的第256期。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01
“日本投降矣!”
8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用超大号的五个铅字,向全国人民宣告这一重大消息。
这一天,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图源:新华社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大都是战败求和、赔款割地。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野蛮入侵,使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再到1945年8月15日,野蛮战火从松花江畔烧到五指山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付出了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民族牺牲。
知道那段历史有多悲壮沉重,就能体会当年那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大公报》头版那震撼的特大号铅字和一个感叹号里,藏着中国人民多少的苦涩与欢欣。
今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阳泉考察。
这座太行山城,既是一片红色热土,见证百团大战的磅礴士气,也是一块创新高地,孕育闸阀制造业的蓬勃活力。
总书记此行,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格外深思体会:一句是“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一句是“实业兴国,实干兴邦。”
第一句易于理解——正所谓: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正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尊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演变和全球治理变革动荡前行,更需我们传承和激扬伟大抗战精神、坚韧不拔的志气勇气,卓尔不凡的智慧力量。
那么,特殊时间和地点,总书记为何强调“实业兴国,实干兴邦”呢?
0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回望历史,日本之所以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企图在短时间内达到吞并整个中国的目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日之间国力的差距。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进入先进工业国家行列,而当时的中国则仍属典型的农业国家。因此,历史学者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抗日战争实际上就是落后的农业国反抗先进的工业国的侵略。
中国早已不是那个落后挨打的中国。“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每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30万亿元,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立足已有基础,中国制造积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正重塑新优势、迸发新动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经济史学家亚当·图兹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塑世界格局,200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这是现代历史的第一次。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全国的一面旗帜,“实干兴邦”就是从深圳叫响的时代之音。深圳始终坚持工业立市,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一百年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4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连续3年位居中国“工业第一城”。
今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当下,深圳正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为契机,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明年将迎来“十五五”开局之年。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著名华人历史学家王赓武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崛起:第一次崛起是秦汉时期,第二次是隋唐时期,第三次崛起是明朝时期,当下是第四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显著特征的和平崛起。
“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带给我们的启迪永远映照现实、昭示未来。”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政治上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那么在后来的全球化浪潮和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则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实力,从经济上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一直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腹地,激荡着我们前行。
镜观历史,聆听回响。和平崛起,并非易事。“没有偶然的成果,也没有侥幸的胜利。”当下,需要态度,更需要智慧和力量。
和平,终是以实力和格局得来。所有的逆袭,也皆应有备而来。
今天,“实干兴邦”,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主笔 / 郭保瑞
排版 / 刘雅婧
审校 / 庞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