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年产400万只!林口大鹅“银翎”化“金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4:43:00    

央广网牡丹江9月10日消息(记者陈显春 实习记者国琪)2025年8月,牡丹江市林口县大鹅养殖量突破400万只,而在5年前,该县的大鹅养殖仅有5万只。5年时间大鹅数量增长了80倍,这背后,是林口县将大鹅养殖产业做长期规划统筹、实现种鹅养殖、智能孵化、精细育雏、科学养殖等全链条标准化发展的结果。

做大基地 筑牢产业前端

在林口县林口镇镇西村,全省最大的鹅雏孵化基地已初具规模,智慧化孵化车间设备安装完毕。据镇西村党支部书记单福生介绍,孵化基地安装孵化器140台、出雏器20台,年可孵化鹅雏800万只,不仅可以实现精确控制温度、湿度、通风等生长条件,还提高了鹅雏成活率,减少疫病传播风险。

孵化车间(央广网发 林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记者了解,林口县现有种鹅5万只以上,主繁品种为三花、霍尔多巴吉父母代种鹅,特点为耐粗饲特性、适应性强以及产蛋率高。预计到2026年,全县种鹅饲养量可达到20万只,年可产蛋1000万枚。这个县还将引进狮白鹅、籽鹅等品种,逐步提升后代生长速度、产蛋率、肉质等特性。

来到林口县白鹅养殖示范基地,记者注意到,这里方圆3公里无生活区,大鹅的生长条件良好。基地工作人员刘志海告诉记者,这个基地有32栋鹅舍,鹅雏在暖棚里饲养50天左右,就回到自然条件放养,鹅肉的品质绝对没得说。

大鹅养殖基地(央广网记者陈显春 摄)

林口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葛玉雷对记者说:“林口县肉鹅养殖2021年获评‘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至2024年底,全县肉鹅养殖2000只以上标准化养殖场(户)发展到102户,万只以上养殖基地发展到18处,其中古城镇100万只、青山镇50万只、龙爪镇30万只,其它各镇均在10万只以上。

抓新扶旧 做强产业中端

每天清晨,工人们顶着晨露,从四面八方赶往黑龙江中林天恒食品有限公司,在大鹅屠宰车间的岗位上开始一天的忙碌。公司综合部经理袁钟山说:“现在每天屠宰大鹅6000只,产品销往东北三省及东南沿海地区。因为鹅肉品质高、加工技术好、产品品质优,产品不愁卖,加工多少销售多少。”

据介绍,黑龙江省中林天恒食品有限公司2018年入驻林口,年加工商品鹅50万只以上。为进一步提升县域屠宰加工能力,目前林口县正在建设年加工能力500万只、满负荷生产1000万只的屠宰加工厂,预计明年投产、当年晋级规上企业。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全县鹅肉制品产能,促进屠宰加工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完善数字化监管能力,逐步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化供应链。

鹅肉加工(央广网记者陈显春 摄)

在肉鹅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的大背景下,发展鹅羽绒加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刻不容缓。林口县通过多次考察,成功招引浙江锐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入驻,2024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的越林羽绒加工项目建设,年收集精选鹅羽绒能力达到1500吨以上,羽绒产品远销浙江、安徽等地,羽绒产品产值超过4000万元。目前,正在对接浙江骏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就发展羽毛球加工达成初步共识,后续将为羽毛球用品提供优质鹅翎,打造国际羽毛球赛事专用球。

到林口,必吃大鹅。2024年,林口县域内大鹅美食餐厅发展到18家,2024年消化本地大鹅原料50万只以上。该县正在对接江苏扬州五亭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新上预制菜、鹅肉肠、肉丸、午餐肉以及宠物食品等生产线,实现由传统肉制品向休闲食品、代餐食品等领域延伸。

大鹅美食(央广网记者陈显春 摄)

林口餐饮老字号企业“肥鹅姥”,是黑龙江省龙菜研发示范店。“肥鹅姥”饭店经营者邵华说,已经研发出148种鹅菜,目前正在研发的还有10种菜品。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林口县已与韩国多元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合作共识,计划围绕鹅血清、鹅血浆、冻干粉进行精深加工,全链条、全要素深度开发鹅产业。

促进融合 打通产业末端

记者了解到,为全面提升黑龙江省鹅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动黑龙江省鹅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2025年3月14日,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多部门印发了《黑龙江省促进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对籽鹅保种育种场、父母代种鹅场、商品鹅出栏、鹅良种繁育能力提升项目、鹅孵化场建设等进行现金补助,对新建、改扩建鹅屠宰项目、精深加工项目投资、中高端产品加工等项目进行现金奖励。

鹅雏(央广网发 林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葛玉雷告诉记者,林口县在用好用活政策的基础上,连续多年对养殖场(户)由县本级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政策,每年发放金融贷款超过2亿元以上。各金融机构相继开发“养鹅贷”“鹅业贷”等金融产品,2025年,已累计发放贷款1.2亿元,为220余户养殖户注入金融活水。

推进品牌建设,也是林口鹅产业发展的必修课。在林口县博物馆一楼展厅,一个展柜格外引人瞩目。林口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崔海玲告诉记者,这里的扇子、玩偶、布袋等均以林口白鹅为元素,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助推了林口白鹅的品牌宣传,也让林口鹅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林口大鹅文创产品(央广网发 国琪 摄)

葛玉雷说:“林口县锚定打造白鹅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中心目标,统筹推进‘四个农业’,实现鹅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26年养殖规模达到1000万只。未来,林口县高举寒地黑土、无抗生素绿色牌,走定制认养、健康美食特色路,打造鹅产业民俗村、特色村,开发建设‘美食餐饮+娱乐体验+休闲康养’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基地。”

林口县的鹅产业发展轨迹给奔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人们带来启示。作为特色富民产业,鹅产业可带动饲料生产、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预计到2030年,黑龙江省鹅产业综合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成为东北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文章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年产400万只!林口大鹅“银翎”化“金翅”

    央广网牡丹江9月10日消息(记者陈显春 实习记者国琪)2025年8月,牡丹江市林口县大鹅养殖量突破400万只,而在5年前,该县的大鹅养殖仅有5万只。5年时间大鹅数量增长了80倍,这背后,是林口县将大鹅养殖产业做长期规划统筹、实现种鹅养殖、智能孵化、精细育雏、科学养殖等全链条标准化发展的结果。做大基地

    品牌聚力·产业振兴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批批监利裁缝南下广东,走进轰鸣的车间。他们以针线在异乡写就拼搏故事,凭借精湛技艺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让“监利缝纫工”在业内口口相传,成为一张张无需广告的“金字招牌”。针脚缝进了时光,也延续着监利人数百年来对手艺的执着与敬畏。目前,监利已建成多个服装产业园,形成完整产业链,先后获评

    “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推进扎实有力

    原标题:“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推进扎实有力——立足司法行政职能 服务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9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司

    走工业互联网道路 留传统制造业根魂——沈阳市铁西区“脱胎换骨”启示录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赵海军)秋意渐浓,沈阳这座承载着“一朝发祥地,两朝帝王都”历史底蕴的城市,正以工业互联网为纽带,奏响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新乐章。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区长,经开区、中德园管委会主任赵永圣在近日召开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上,分享了“东方鲁尔”在坚守与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

    华为亮相2025智博会 赋能千行万业数智化转型

    9月5日-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悦来国博中心举行。本次智博会,华为以“数智世界 一触即达”为主题,呈现华为赋能千行万业数智化转型、携手重庆共创智慧新未来的解决方案与实践成果。华为展厅。主办方供图位于中央大厅的华为展厅共分为“行业数智化场景实践”和“数智化关键技术引擎”两大核心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