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翻开1985年6月25日的《春城晚报》,一则《玉溪市聂耳公园破土兴建》的消息十分醒目——
聂耳的老家玉溪市州城,六月上旬破土兴建聂耳公园。第一期工程包括聂耳铜像基座、纪念馆、展览馆,预计今冬明春完成。第二、三期工程将建儿童乐园、人造湖、音乐厅、苗圃、咏诗作画阁、图书室、文艺茶室、钓鱼池等。聂耳铜像由上海交通大学制作,高二点四米,重一吨,价值十万元。日前已派专人专车接运。公园共占地一百六十亩,总投资约一千万元。
前世
从铅字蓝图到破土新生
聂耳公园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南门街南端,是以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公园。据《玉溪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记载,聂耳公园的选址历经调整。1984年初,聂耳公园选在高地公园内扩建,当年10月又确定了重新选址新建。目前聂耳公园所在的位置,在1956年的州城建设规划中,就定位“人民公园”用地。聂耳公园于1985年6月8日破土动工,1987年7月17日建成。

公园里的聂耳铜像,于1985年7月17日落成,自落成之日起,这里就是市民和游客缅怀聂耳的必到之处。





位于公园西北角的儿童乐园,是很多玉溪80、90后的童年记忆。这里当年有空军赠送的国产初教6型飞机,有高空脚踏车、转椅、电动小火车、电动摩托车等,还有至今仍保存较好的“开拓者之路”。“开拓者之路”用山石堆筑而成,孩童可由洞内爬入,登上滑柱,过隧道,飞渡壕沟,过天生桥、独木桥,攀越倒树,钻藤桥,过铁索桥……



聂耳公园建成初期虽需购票入园,但魅力无穷。彼时正上小学四年级的玉溪市民罗勇回忆道:“‘钻狗洞’最受孩子欢迎,空中脚踏车和飞椅也充满乐趣。”在红塔区仅有荷花池和高地公园的年代,聂耳公园以其“面积最大、项目最多”的绝对优势,承载了整整一代玉溪孩子的欢声笑语。

因为住在附近,聂耳公园留下了罗勇很多童年的回忆,他至今都还保存着公园的门票和游乐园门票。

后来,作为免费开放的公共空间,聂耳公园融入玉溪市民的日常。清晨的太极、午后的闲谈、傍晚的漫步,市民活动络绎不绝。
今生
“两环两轴多中心”的结构升级
经过30多年的运行,聂耳公园出现了设施老化、景观破旧、活动场地单一、卫生状况差、水污染严重、游客承载力不足等问题。这座承载数代人记忆的公园在2018年迎来命运转折。伴随玉溪市入选全国海绵城市试点,聂耳公园启动改造工程。2018年3月,聂耳公园海绵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并于2019年4月30日完工。
此次改造通过增设人工湿地、实行雨污分流等,为聂耳公园构建了具有自净能力的水生态系统。同时对公园整体景观结构进行了改造,构建“两环、两轴、多中心”结构,即休闲健步环路、滨水游憩环路,聂耳文化轴、生态景观轴,儿童游乐中心、花田科普中心、民俗小径中心、湿地净化中心、林下歌舞中心、滨水游乐中心、林下休憩中心、花坡观赏中心等。同时,保留大树,修缮了建园时存在的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保留场地记忆,增强了公园的文化氛围。



近40载光阴荏苒,聂耳公园经历了时间的打磨与功能的变迁。昔日的电动小火车、摩托车等游乐设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开拓者之路”等经典元素得以妥善保留,成为玉溪人共享的童年记忆。

徜徉园中,晨练太极的身影仍在铜像前流转,孩童的笑语依然在“开拓者之路”回荡。聂耳公园的40年变迁,恰似一部微缩的城市进化史,公园虽然有了变化,但这里依旧是人们散步游玩的地方,仍在续写着属于玉溪的时光故事。
开屏新闻记者 李春丽 摄影报道
一审高伟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