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里的血管堵了,大脑就危险了!”8月23日,华南地区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培训班在广州举办。专家指出,颈动脉硬化狭窄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及时发现并科学干预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Transparency
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
本次培训班聚焦颈动脉狭窄治疗前沿进展,邀请中国卒中专科联盟颈动脉外科领域权威专家授课。活动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正式获中国卒中专科联盟授牌,成为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诊疗与培训标准基地。
中国卒中专科联盟颈动脉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余波教授介绍,研究显示,约26.2%的成年人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50岁后明显增多,超过90%的80岁以上人群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问题。”
余波表示,该基地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及中国卒中专科联盟要求,通过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促进同质化发展,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率与致残率。

年轻化趋势不可忽视
“‘脖子’里的血管堵了,大脑就危险了!”广医二院神经外科佟志勇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颈动脉硬化狭窄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
位于颈部两侧的颈动脉,是大脑最核心的供血通道,承担着约80%的脑血流供应重任。当动脉血管壁因血脂沉积、炎症反应等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逐渐狭窄甚至闭塞时,引发脑卒中。
佟志勇指出,颈动脉硬化狭窄的发病率每年以8%的增长率在上升。颈动脉硬化狭窄最主要会造成脑缺血,导致患者脑梗死,进而瘫痪、失语、失眠,严重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15%的脑血管病患者因颈动脉重度狭窄造成脑梗死,因此大量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脑卒中防治。
“年轻化趋势不可忽视!”专家指出,颈动脉狭窄的高危人群往往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叠加”的结果,这一“老年病”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病率上升。40岁以上的成年人较为可能出现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

早干预,全管理
“脑卒中的急救成功率不到30%,因此希望把防治关口前移。”佟志勇建议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吸烟者、有卒中或TIA病史者等人群,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及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如果发现颈动脉有狭窄就尽早进行干预。
如果是颈动脉轻度狭窄(<50%),以强化药物治疗和严格改善生活方式为主。严格控“三高”:遵医嘱规律用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改变不健康习惯:必须戒烟(包括远离二手烟)、严格限酒;坚持地中海式或DASH饮食,多选深海鱼、黑木耳、新鲜蔬果等有益血管食物;保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BMI 18.5-24.9,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养成主动饮水习惯,尤其睡前、晨起及夜间醒来时。
如果中重度狭窄,还需要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重建血管。一是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二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近日,广医二院神经外科成功完成了多例经颈逆血流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术(TCAR)。该技术通过改变手术入路和运用独特的“血流逆转”脑保护技术,为高龄、复杂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文、视频|记者 朱嘉乐 实习生 范乐雯
图|主办方提供
通讯员 许咏怡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