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日前发布。本次蜀道考古调查共调查蜀道里程2073公里,沿线分布各类文物遗存1034处,其中金牛蜀道绵阳段有38处;新发现各类文物遗存297处,其中金牛蜀道绵阳段7处。
蜀道考古调查2024年3月启动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下,川、陕、甘、渝四省市考古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协同联动,对蜀道全线展开系统性调查与研究。目前,已完成对金牛蜀道、米仓道、荔枝道、陈仓道、褒斜道、祁山道的调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考古成果。

光绪二十四年石碑

黑家山摩崖造像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成果内容显示,本次考古调查初步掌握了6条蜀道主线保存较好路段的基本情况,形成了目前最为准确的“蜀道数据”。新发现各类文物遗存297处,其中金牛蜀道绵阳段7处,包括——
涪城区黑家山摩崖造像群
游仙区酌中道里碑
龟山墓地
凉水井摩崖造像
光绪二十四年石碑
铜瓦铺教化碑
梓潼西坝遗址

铜瓦铺教化碑

酌中道里碑
本次蜀道考古调查中,在蜀道沿线新发现了形制多样的碥道、栈道、桥梁等道路遗存,通过对比研究,充分认识到了道路建造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创新性,充分体现了蜀道建设者们因地制宜、巧夺天工的创造性技艺特征。新发现大量的遗址、墓葬、碑刻等文物遗存,实证了蜀道从先秦时期区域通道到秦汉以后国家道路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蜀道作为古代国家西南交通大动脉的开创性和连续性。新发现的多处建置城市遗址及相关遗存,除为早期蜀道的选线提供了重要线索,更实证了蜀道在统一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蜀道考古调查,首次明确了蜀道沿线文化遗存的核心分布范围、统一了“以线串点”的调查方法、道路分级标准和记录规范体系,探索线性文化遗产考古调查的“蜀道标准”。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以完整的蜀道路段为单位,采用“一家牵头,多家协作”的工作方法,为跨区域、多单位联合考古积累了全新的“蜀道经验”。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 刘凤君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