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西安网评:西夏陵入遗,彰显多元共生的文明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9:52:00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作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考古遗存,西夏陵藏着太多文明交融的实证。3号陵出土的番汉双语碑刻残片,汉文工整、西夏文遒劲,两种文字在同一块碑石上对话,仿佛能听见当年译馆里笔落纸页的沙沙声。陵塔的夯筑技艺传承自中原匠人,却在顶部设计了党项民族喜爱的八角攒尖造型;出土的鎏金铜牛带着中原青铜工艺的精湛,而人像碑座上的力士又透着游牧民族的剽悍。更令人惊叹的是,1991年拜寺沟方塔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被确认为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这项发明比欧洲早了一个多世纪,见证着西夏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创新。

  60项世界遗产,60个文明坐标。从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到鼓浪屿的侨乡建筑,从布达拉宫的宗教艺术到哈尼梯田的农耕智慧,这些遗产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完整图谱。西夏陵的加入,让这张图谱更显立体——它不是单一文明的延续,而是农耕与游牧、中原与西域、汉传与藏传文化碰撞出的独特存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西夏陵的空间布局既承袭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特殊的丧葬传统,堪称文化融合的智慧结晶。这种多元共生的特质,恰恰印证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不同文明基因重组后的创造性转化。

  让遗产活起来,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如今的西夏陵,不再是沉默的黄土堆。考古工作者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让残碑上的文字重新显影;数字化复原系统还原出陵寝全貌,游客轻点屏幕就能“穿越”回11世纪的宏大祭典。当地推出的“考古盲盒”让孩子们在模拟发掘中触摸历史,木活字印刷体验课上,油墨与宣纸相遇,西夏文字便有了温度。更值得关注的是,西夏陵博物馆通过“实物+科技+艺术”的展陈方式,将冶铁术、制瓷工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4D电影《西夏地宫奇幻之旅》让历史故事从书本走进现实。这些努力让西夏陵从学术研究的对象,变成了大众可参与的文化盛宴。

  从西夏陵的陵塔望向更广阔的天地,60项世界遗产如同60个灯塔,照亮着文明传承的道路。它们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对自身传统的珍视,更在于对不同文明的包容。西夏陵入遗,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认,更是对当代文明交流的启示: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秉持开放心态,才能让不同文明在碰撞中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王小川

相关文章

    智慧旅游打开“诗与远方”

    漫步西子湖畔,游客扫码即可召唤“AI导游”,实时解说景点历史与典故;畅游海洋公园,仿生鲸鲨与游客共游“海底世界”;观赏敦煌莫高窟千年壁画,AI复原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一段时间以来,场景复现与“具身”体验成为旅游热点,一系列创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旅产业当中。新技术与新业态不断擦出火花,绘就文旅产业

    上半年全国传统村落吸引游客近3亿人次

    今年以来,各地不断加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通过文化赋能走特色发展之路,上半年全国传统村落共吸引游客近3亿人次。这个暑假,位于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国家级传统村落龙潭村人气高涨,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来这里体验闽东文化。龙潭村和邻近三个传统村落联手打造的龙潭文化创意产业片区,通过修缮古村民居、整理文化遗存、

    童笔绘文明 孩童手绘标识引领社区新风尚

    【来源:西安新闻网】8月22日,阎良区振兴街道航空二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手绘文明 志传新风”活动,孩子们手绘的文明提示牌被悬挂在小区各处,以童真笔触传递文明理念,成为社区里的一道新风景。活动现场,志愿者先向孩子们展示标识牌案例,讲解设计要点:“标语要像儿歌一样好记,图案用太阳、小草这类元素更

    聚焦第七届山西文博会 | 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正式发布

    8月22日,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发布仪式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仪式现场,正式发布了全省文化传承发展15项典型案例及5项入围案例。来自省直相关单位及各市、各文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近百位代表参加仪式。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导向

    “盐龙灯”三大IP引流 自贡文旅“亮”出国际范

    来源:【天府融媒】“前几天才发走70余组灯组,荷兰的中国彩灯节11月底亮灯。”8月15日,自贡灯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际部经理向湘兰说,10月中旬,50余名彩灯工匠会前往荷兰,进行现场安装制作。自贡彩灯,“点亮”全球。今年上半年,自贡开展了境外灯展51个。11月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将陆续进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