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就民生水脉 守护一方安澜
——写在崇信县枣林沟水库大坝封顶之际
在崇信县层峦叠嶂的青山之间,一座长172米、高42米的均质大坝于2025年初夏完成最后一车土料填筑,标志着枣林沟水库主体工程顺利封顶。目前,后续工程正在加紧实施,预计8月底将全面建成投入使用。这座总库容218万立方米的“区域水塔”,历经两年半建设,将以“城乡供水+防洪保安”的双重使命,重塑芮鞠大地的生态与民生格局。
千日攻坚:在“软豆腐”上筑大坝
“岩层遇水就像‘千层饼’剥落,边坡支护是头等难题。”项目负责人周玉龙望着大坝主体,回忆起施工初期的挑战。库区泥质粉砂岩夹泥灰岩地质脆弱,两岸谷坡不对称,高边坡开挖如同在“软豆腐”上作业。建设者创新采用“分级开挖、及时锚喷”工艺,植入数千根锚杆为山体“穿铠甲”,硬生生在陡峭山壁间开辟出施工平台。
温带半干旱气候的极端考验接踵而至。冬季零下15℃严寒中,建设者为混凝土搭建保温棚,用蒸汽养护确保强度达标;夏季暴雨频发时,20余台排水泵24小时运转,累计排出积水超10万立方米。施工高峰期,500余名建设者与百余台机械昼夜奋战,在崇山峻岭间上演着水利建设的“大会战”。
科技赋能:毫米级精度铸工程
“导流洞轴线偏差必须控制在5毫米内,这是底线。”监理工程师杜晓泉的全站仪显示屏上,激光点在岩壁上精准跳动。为确保工程质量,建设者将科技因子注入每个施工环节:隧洞施工用激光导向仪校准精度,大体积混凝土埋设200余支温度传感器,将内外温差严格控制在25℃以内;爆破工艺从传统掘进机升级为毫秒微差爆破,效率提升3倍,工期缩短45天。
数字化管理贯穿全程。开工前完成的BIM建模,提前化解20余处设计冲突;施工现场20余台高清摄像头构建“小时级”监控网,每日形成200余份安全质量资料。“每天下午的无人机影像‘会诊’,哪怕1毫米偏差都要溯源整改。”杜晓泉展示着手机里的工程日志,密密麻麻的记录见证着精益求精的坚守。
匠心优化:微创新里藏智慧
三次关键优化成为工程提效的“加速器”:交通桥改用钢桥设计,节省20天工期与材料成本;延迟开挖可用土料,减少二次倒运费用超200万元;隧洞爆破参数迭代,月进尺从30米跃升至100米。这些源于一线的“微创新”,累计节约工期90天,让这座复杂工程提前迎来封顶时刻。
质量管控更见真章。隐蔽工程实行“三检制”,从班组自检到监理验收,每道工序都留下可追溯的“数字足迹”。实验室完成1.2万次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合格率均达100%,用数据筑牢水利工程的“生命线”。
站在封顶的大坝上,施工班组组长张旭东远眺青山:“从图纸到现实,这两年半值了!”。这座由崇信县水利工程建设站筹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平凉泾辰水利监理公司监理、省安装建设集团承建的民生工程,未来将每年输送65.8万立方米清洁水源,惠及10万居民,与下游水库构成“拦、蓄、排”立体防洪网络,让“水脉”滋养崇信大地,书写新时代水利为民新篇章。(于金玉)
